歲末大寒至,靜候春歸來。大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最后一個節氣,過了大寒,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。
古籍記載:寒氣之逆極,故謂大寒,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。在如此寒冷的天氣里,寒氣可謂是“無孔不入”。大寒節氣正值生機潛伏、萬物蟄藏的冬季,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于相當緩慢的時候,因此,大寒養生重在防寒保暖,需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,收藏陰精,使精氣內聚,以潤五臟。那么,具體要如何做好防護保健呢?
大寒起居養生6個關鍵
1、保護頭頸部
“頭為諸陽之會”,人體的6條陽經均在頭面部進行交接匯聚,是整個人陽氣旺盛的地方。
頸椎是人體的“要塞”,頸部充滿血管,有很多重要的穴位。頭頸部位接近心臟,皮膚較薄,血管較粗,均是人體散熱、消耗能量很大的地方,先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。
冬季出門可戴帽子圍巾并穿立領裝,給頭部保暖不僅能擋住寒風,也能防止頭頸部的血管因受寒而收縮,對預防感冒、頭痛、頸椎病及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幫助。另外,晚上還是不要洗頭,洗完頭也應立刻用毛巾擦干或用吹風機吹干。
2、保護腰背部
腰部為“帶脈”所行之所,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后腰是腎臟所在。腎臟是人體先天之本,喜暖怕寒,主宰著人的生長、發育和生殖,是人體重要的健康敏感區。
腰部與背部相連,后背是人體“督脈”循行之處,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。
天氣好時,可常背對太陽而曬,身體吸收的陽氣能很快運送到全身,全身都會舒適通達。若是天氣不好,也可在室內雙手搓腰至發熱,能促進腰背部血液循環,有強壯腰腎的功效。
3、保護腹部
中醫有云“背為陽,腹為陰”,腹部陽氣至少,易讓寒氣入侵,也就容易受涼。
一旦腹部受涼,會引起胃脘不適、腹痛腹瀉等癥狀,尤其是女性易出現痛經、手腳冰涼、月經不調等宮寒癥狀。
此外,肚臍位于腹部,對外部刺激敏感,是萬萬不能受寒的。如果在室內衣著不多的時候,也可以多穿一件背心保暖。還可以多按摩腹部來提高人體自身的驅寒能力,或用暖水袋外敷腹部以驅寒、固氣、通陽。
4、防心肌梗塞
氣溫下降尤須護心護腦,寒冬是心肌梗塞的發病高峰。
人體受到寒冷刺激后,血管收縮,血中纖維蛋白原增加,血液黏稠度增高,易形成血栓,從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,誘發心絞痛,重者發生心肌梗塞。
因此,冬季應加強鍛煉提高抵抗力,室內的溫度建議控制在18℃至21℃,以防室內外溫差較大,人體難以適應,也容易誘發疾病。亦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溶栓降脂、擴血管和防治心肌缺血缺氧的藥物。
5、防哮喘
大寒時節氣溫較低,人體肺氣較弱、腎陽漸衰,人體抵抗力較弱,便會讓空氣中的寒氣侵襲呼吸系統,從而刺激哮喘發作。
防治哮喘首要是防寒保暖,重點在背部保暖。肩背部有一風門穴,位置正對應兩肺葉,對肺的影響非常大,哮喘患者千萬不要讓背部受寒,即使天氣炎熱時也不要穿露背的衣服。
平時應適當按摩風池穴,每次不超過10分鐘。要注意的是,大多數哮喘初期也是由感冒引起的,因此預防感冒也能減少哮喘的發作幾率。
6、防胃病
胃病在冬季極易復發,這是因為人體受寒冷刺激后胃腸會發生痙攣性收縮,嚴重者會致胃潰瘍甚至引起胃出血、胃穿孔等嚴重并發癥。
因此,日常應注意胃部保暖,可多穿一件背心保護腹部;飲食上應少吃多餐,選擇清淡溫軟等易消化的食物,戒除飲酒,防止胃病發作。
大寒日常養生4大飲食
1、偏溫性食物
寒冷的天氣特別容易傷陽氣,因此大寒期間應注意養陽,通過養陽暖心,促進血液循環。
推薦:桂圓是暖心補血的佳品,但也不可過食桂圓,可配合蓮子稍克制桂圓之燥熱,建議經常燉桂圓蓮子粥來食用。
2、多喝高山牧場駝奶粉
寒冬時節,受地域、溫度、情緒等因素影響,飲食會出現不均衡的現象,手腳易冰冷,需要從身體內部進行調理。
推薦:駝奶粉中富含維生素、鈣、蛋白質、胰島素、乳鐵傳遞蛋白、溶菌酶等營養物質,能夠補充營養,調整機體內循環,并改善腸胃系統,有助于強健身體抵抗力。建議每日早起后、午飯后、晚睡前各喝一杯。
3、養腎護肝食物
大寒為冬三月之末,與立春承接。在這個承前啟后的時節里,大自然陰氣極盛,陽氣沉降到極點并準備生發。所以,這個階段要養腎同時兼顧養肝,為開春陽氣生發、肝氣調達打好基礎。
推薦:養腎精品之桑葚與護肝精品之紅棗,兩者可以交替泡水飲用。
4、酸性食物
在大寒節氣中,心肌梗塞、腦卒中的發病率明顯增加,多為一些血管彈性較差的高血壓患者,血壓波動往往會增大,這就更提示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養護血管。
推薦:橘子、山楂等酸性食物。也可以用橘子瓣或干山楂煮成果茶來頻繁飲用。